|
但是有些人破坏了这种信任。某处应用平台日前上架了一款令人惊叹的应用——“健康码演示”软件,它可以在各个区域模拟健康码、复工码、通行码的不同显示风格,还可以实时显示时间。虽然在下载页面上标注了“此应用程序仅用于演示,且二维码不是真正的健康/工作/通行代码,请不要在扫描时使用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”等提示,但其目的和影响仍引起强烈争议。
目前该软件已下架,开发商所在地杭州警方也已展开调查。但是已经有超过1000次的下载量,在疫情仍需控制的时期,是否已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?开发人员到底出于什么动机上架这样的产品?!为什么应用平台可以让这样的产品上架呢?!
几个月前,杭州发生了一则有关“代码”的新闻,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。探索健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,杭州设想开发渐变色健康码,通过整合电子病历、健康体检、生活方式管理等相关数据,促进居民健康方式养成,并通过大数据对楼道、社区、企业等健康人群进行评估。尽管只在设想阶段,反对声音不断增加,质疑集中于个人隐私。
上周,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健康研究院年度论坛上发表的《后流行时代,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未来》报告指出,尽管在线医疗应用在爆发后出现,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医疗“春天”还在继续,只有两成用户在深度使用互联网医疗。同时,被调查者最关心的问题是“不了解”“不信任”“担心泄露隐私”“现有技术、法律法规、运行系统都不成熟”等,也成为发展的瓶颈。
保护公民隐私权,应将其放在技术创新、应用开发的高度来考虑;在技术高速发展、创新层出不穷的同时,法律法规、监管方式等也应迅速跟进、完善。技术要发展,让世界变得更美好,不能把两把双刃剑刺破普通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。
|
|